浅谈活动(event)行业的前景【上篇】
来源:作者:admin    发布时间: 2020-03-12    2710 次浏览
 

浅谈活动(event)行业的前景

疫情的突然到来,给千行百业造成了大冲击,event行业也是重灾区之一。由于很多重大活动纷纷取消或延期,商业性活动更是全面暂停,大量的客户把精力和预算转投到线上渠道,很多同行开始对event行业的前景产生了怀疑,甚至有人说出了“线下活动是末路甚至活动行业已死”的论断,还有的老板萌生了关掉公司的想法……

 

针对这样的情况,我想写点东西分享给大家。借此机会希望大家都静下心来好好想一下本行业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把当前的嘈杂抛在脑后,洞悉行业本质深度思考,一定会有助于祛除烦躁和焦虑的情绪,最好是重新树立信心,等疫情结束以后重整旗鼓,重新出发!

 

01.关于Event

 

首先,我们开门见山,先聊聊什么是event?

Event的意思其实特别简单,即“Gatherings of people” 翻译过来就是指“人的集会”。

 

Event这个词进入中国后,很多人把它翻译成“会展”或者“事件”,这都是很狭义的理解。 

 

Event 包含了会议,展览会、节庆、体育赛事、演唱会、娱乐演出、狂欢节、政府活动、婚庆、派对等多种形式,其内容远非“会展”和“事件”这两个词所能涵盖的。因此,中文里能表达比较准确的词也就是“活动”这两个字了。

 

可是,现在国内有会展专业的大专院校还是把event industry叫成会展专业,“会展”虽然听起来让中国人容易理解,但毕竟只是event领域里的一个分支,并不能代表专业和学科的全部。要想培养出专业人才,学课名字要首先精确。所以,强烈呼吁国内的专业教育机构把event这个词的翻译和涵义修改一下。

 

还有的人把国外MICE行业理解成活动行业,其实也不对。MICE是meetings, incentives, conferences和exhibitions四个词的首字母缩写形式,可以翻译成“会奖旅游”,它一般被旅游行业或酒店行业使用,其业务范围也远远不能涵盖event行业的所有内容。



既然
event涵盖形式很广,那大家所知道的很多事情都属于event范畴,比如奥运会、世博会、超级碗、NBA赛事、明星演唱会、总统就职典礼、火人节、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、奥斯卡颁奖典礼、时装周、70周年国庆、汽车展、淘宝造物节等等。

 

无论是官方的,还是民间的;无论是政府的,还是商业的;无论规模是大还是小;无论是短短几个小时还是长达数月,这些活动本质上都是event

 

讲到“人的集会”,就必须要聊聊人的特性。

人是群居动物。

 

什么是群居动物?群居动物是以群体为生活方式,在生活中无论进食、睡觉、迁移等行为都以集体为单位,彼此间相互关照相互协助的动物。

 

区别于其他动物,人又是有感情、有思维活动的,除了技艺交流的需要外,还有思想、情感交流的需求。

 

一个西方社会学家曾说过:“集体集会作为人类体验的一部分由来已久,它不仅是人们聚集到一处,通过观看一场比赛、一场音乐会或者一部戏来分散对生活的注意力,而且是人们与比个体更强大的事物建立联结,感知欢乐、社会联结、意义和安宁的机会。”


人们交往、交流与聚集,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主观需求。人的本质是社会化人,正如马克思所说,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。

 

作为中国第一代互联网的原住民,95后00后们天天沉迷于线上的各种极致体验,为何还要买票亲身去China Joy现场体验?为何还要买飞机票门票到杭州去现场感受淘宝造物节?

 

也就是说,无论科技如何发展,线上体验如何发达,虚拟世界如何丰富,也无法替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聚集的需求和冲动。只要有人在,各种event也将会在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。

 

疫情期间,人们的表现也足以证明这一点。过去人们畅想着24小时足不出户的网络生活,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极度发达也早已实现了这个梦想。可是,很多人在家隔离期间觉得“简直憋坏了“,为什么特别想出去串门、聚会、打麻将、看电影或者逛超市?

 

因为,聚集是人的原始欲望。用王东岳先生的“递弱代偿”原理解释,当科技越发达对人类社会的戕害作用越大的时候,反而显现出越原始的越稳固,也越长久。

02.中国Event行业发展状况

中国的event行业历史并不长,一共都不到30年。除了展览业务相对独立以外,过去其它业务大都是从属于公关或者广告公司的分支业务,预算也是包含在年度公关或广告费用里的,甲方也没有相应的专门职位。

 

直到今天,还有很多event公司习惯于叫某某公关公司,可他们的业务连任何PR方面的关联都没有,更没有一点PR基因。更有意思的是公共关系协会里有一堆纯event公司,他们被归类为主业为活动执行的公关行业内公司,这种现象可能只会在中国出现,应该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浓厚印迹吧。


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有很多event公司的老板有着一种PR情结,想尝试向PR公司转型,因为大家普遍认为:PR是脑力劳动,是智业,event是体力劳动;PR服务有value,event服务value不高;PR公司利润高,event公司利润低。殊不知当移动互联网席卷而来的时候,一夜间传统PR公司的日子也变得不太好过了,要么业务缩水要么转型做数字营销,而
一直专注在纯event领域的公司,反而得到了大发展。

 

中国现在本土的event公司是分别从几个源头发展而来的,有的是从印刷品起家的,有的是从商务接待起家的,有的是从展览公司起家的,有的是从演艺公司起家的,有的是从模特经纪起家的,大家当初做的都是event行业的某一个分支,但并不知道做的是event行业,最后随着业务范围的增多和西方event理论的普及,尤其是外资event公司进入中国,才明白这原来是一个很大的产业。

 

甲方也开始设立专门的event部门和职位,以独立于公关部门和广告部门,预算也是独立的,并且预算也逐年在增加。这个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让event在行业地位上真正独立出来,能和公关、广告两种传统营销方式相提并论,甚至很多时候客户会做一场以event为核心的marketing campaign,公关和广告还需要配合,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事情。


Event行业的崛起也导致了一批优秀的本土event专业公司异军突起,他们再也不用看公关公司或广告公司的脸色了,可以独立和客户签订合作协议,谈全年的event策略、创意和预算。直至今日,中国的event行业规模和产值,早已把公关和广告两个行业远远地甩在了后面。

 

在此,我要想表明,我无意贬低公关和广告行业。相反,我要向两个伟大的行业致敬。在中国特殊的环境里,没有这两个行业的前辈们的呵护和引领,也不会有后来event行业的孕育和成长。

 

后来,中国event公司在甲方客户眼里的地位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,称呼上最开始叫vendor,后来叫supplier,再到agency(这个叫法已经能跟公关和广告同行们平等了),现在很多客户都改叫partner,从称呼的演变上足以看出event公司被甲方尊重的程度逐渐提升,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!

同时不可否认的是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外资展览公司、event公司进入中国后为中国本土event公司指引了方向,提供了扎实的行业理论和方法论,也培养了大批人才。后来本土event公司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创新,慢慢也有了自己的体系和方法论。

 

现在可以骄傲地说,本土event公司无论是在营业收入、创意表现、客户级别、人才储备、发展潜力等诸多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外资公司。甲方客户哪怕是外资企业也早已摒弃了“International公司优于Local公司”的想法,认为本土event公司除了创意不输于外资公司以外,还具有价格低、灵活度高、更具拼搏精神等特点。

 

作为中国的商务服务业起步较晚的行业,event行业就这样和其它行业走过的路一样,也慢慢完成了从学习、跟随到创新、超越的蜕变!

 

但必须客观地讲,无论是外资还是本土Event公司,都带动了整个行业生态系统的快速发展,下游供应商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,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又反推着event行业的变化层出不穷,不断迭代,让人应接不暇。

行业里还有一件幸事,就是从几年前开始,中国有了event行业自媒体。这些自媒体的诞生一下子把行业的封闭状态打破了。这些自媒体有的偏重于舞美案例分享,有的偏重于创意设计类案例解析,有的偏重于活动教育原理或知识传播,有的偏重于汽车或时尚类案例,有的偏重于会展行业信息,有的偏重于活动资源分享,有的偏重于活动公司的榜单排名……它们的不断涌现不仅使中国event行业越来越公开透明,也拉近了event行业上下游的关系。

 

在此我也大胆预测一下,未来行业自媒体还会越来越多,并且越来越专业,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个较大的媒体平台把很多功能聚合在一起。

 

可仍然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个event行业协会或联盟,这在国外同行眼里绝对是不可思议的。现在的行业组织要么是会展协会、演出协会,要么是商旅协会、公关协会,这都不是真正属于event行业自己人的组织。所以,在此呼吁国家相关部门能看到现状,尽早批准设立专门的event行业协会组织

 

Copyright © 2015-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© 意象天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
粤ICP备2020087541号    
返回顶部